首页 > 国防教育
微视频
> 国防微课堂 > 正文

军事论坛丨把握作战节奏关键点

作者: 2024-03-01 浏览次数:

把握作战节奏关键点

■冯  斌  刘  奎

毛泽东同志说过,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作战中,同样应注重把握节奏,确保进退有度、巧抓强弱变化、精控快慢转换,进而驱动诸类行动衔接紧密、精确配合,充分发挥效用,为赢得作战主动打下坚实基础。

确保进退有度

依据战局发展,实现己方行动进退有度,该进就进、该退就退,是争得主动的重要因素。

服从大局适时进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争是由若干局部组成的,局部行动必须服从战争大局。要胸怀大局、服从大局,跳出一时一地的视野局限,着眼大局所需,当进则快进,当退则速退,积极为赢得战争主动权创造条件。

灵活机动进退自如。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意外状况频发,需不拘一格、灵活机动,主动实施进退,把自己时刻置于有利的交战位置上,从而把作战节奏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绝不能只知进不知退,一味盲动,或只知退不知进,陷于被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是游击战的指导原则,也恰恰道出了灵活机动、进退自如的战略战术的真谛。

欲擒故纵以退为进。作战主动往往来源于“进”,但并不意味着“退”就是被动。退,能够以欲擒故纵的方式,迫敌陷入我方为其设计的节奏里,同样利于赢得作战主动。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红军面对分进合击的强大对手,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策略,将敌逐步分散并吸引至根据地纵深。与此同时,我主力部队已做好准备,针对张辉瓒部设下埋伏,一举将其歼灭,为夺得第一次反“围剿”作战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巧抓强弱变化

抓住作战节奏强弱变化,特别是精用强弱之变、巧用弱势之形、善用强势之机,不仅可实现强胜弱,亦可实现弱胜强。

精用强弱之变胜敌。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精用强弱转换,既可持续歼灭对手有生力量,不断削弱对手实力,实现我方实力最终强于对手;也可以我之弱牵制敌之强、以我之强歼灭敌之弱,此消彼长逐步形成我强敌弱的总体态势。

妙用弱势之形惑敌。营造弱势之形,易使敌心存幻想,觉得我存在疏漏、有机可乘。例如,敌欲夺占我关键地域,我故意舍弃,使敌骄纵;敌欲与我主力决战,我以一部兵力伪装成主力持续机动,牵着敌鼻子走;敌欲从围困中逃离,我“围三阙一”,诱敌突围,予以歼灭。未来作战中,可以在时间、空间、频谱等多域巧设弱势之形,惑敌错判战局,造成其行动失误。

善用强势之机降敌。依靠己方形成的强势之机,对敌慑谈并举,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平津战役中,我军在营造强大军事压力的基础上,有的重点打击、有的围而不打、有的隔而不围,积极开展政治攻势,既有“用战斗去解决敌人”的军事方式,更有解放古都北平的和平方式,最终赢得战役全胜。

精控快慢转换

精准掌控快慢节奏及其转换,使敌难以应对、无法跟上我方节奏,是赢得作战主动不容忽视之处。

以快打慢制敌争先。未来作战时效性大幅提升,在我遂行任务时,既要重视融入智能化技术的察打一体战,用快速的打击行动赢得先机;又要注重集中新域新质作战装备平台,直击敌要害部位,迅速瘫痪敌防御体系。此外,要在决策过程中着眼快于对手筹划作战,以快打慢迫敌丧失抵抗意志,甚至攻其要害、擒贼擒王,实现先发制敌。

放缓节奏觅敌间隙。当战场态势于我不利时,或即便有利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时,可放缓作战节奏,逐步疲敌耗敌。淮海战役中,我军把杜聿明部困于陈官庄后,并未直接发起攻势,对其“只作防御,不作攻击”。之所以放缓节奏,是希望抑留傅作义部于华北地区,防其逃离,为我全歼平津之敌创造有利条件。可见,适时放缓节奏同样十分必要,这是迫敌无所适从、不自觉暴露间隙或弱点的重要方式。

忽快忽慢迫敌不适。忽快忽慢的节奏,可以达成己方行动的突然性,让对手无法掌握己方行动规律。四渡赤水战役中,我军在土城之战后调整北上方针,转至扎西进行休整,放缓节奏,但就在敌从多个方向迫近扎西时,我则快速进军贵州,几天时间连下桐梓、娄山关、遵义,使敌措手不及,赢得了长征以来的最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