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文化 > 海洋文化 > 正文

又一力证!牛津大学馆藏历史文献证明钓鱼岛是中国的

作者:王铭洁 2017-03-20 来源:中国日报 浏览次数:

牛津大学馆藏历史文献证明钓鱼岛是中国的

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姜军在3月16日牛津大学举行的《顺风相送·指南正法》新书发布会上向何大伟颁发“中国出版集团顾问”聘书。

在3月16日于牛津大学举行的《顺风相送·指南正法》新书发布会上,由中国出版集团旗下的中华书局出版的最早记载钓鱼岛的史籍《顺风相送》影印本首次面世,为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是不争的事实提供了有力佐证。

博德利图书馆中国收藏馆馆长何大伟(David Helliwell)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称:“这两本手稿很重要,因为它们是这类书中现存的唯一两本手稿。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在现存的任何中文文本中提到钓鱼岛。”

何大伟说:“这份手稿是一部航海指南,这些手稿在当时非常普遍,因为中国商人在明末时期航行前往世界各地非常频繁。这两本书都有描述‘钓鱼屿’(即钓鱼岛)的记录,出现在书中有关地名以及航海路线描述部分。”

牛津大学馆藏历史文献证明钓鱼岛是中国的

《顺风相送》原本

“福建往琉球太武放洋,用甲寅针七更船取乌坵。用甲寅並甲卯针正南东墙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頭,又用乙辰取木山。北风东湧开洋, 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南风东湧放洋,用乙辰针取小琉球頭,至彭家花瓶屿在内。正南风梅花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针取赤坎屿,用艮针取枯美山。南风用单辰四更,看好风单甲十一更取古巴山,即马齿山,是麻山赤屿,用甲卯针取琉球国为妙。”

这段出自《顺风相送》的文字是目前证明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这些岛屿的文献资料,是最有信服力的历史证据。《指南正法》约成书于明末清初,也记录了钓鱼岛的有关情况。

《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二书珍藏于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均为手抄孤本。《顺风相送》是由大主教威廉·劳德在1639年赠予博德利图书馆的,他从1620年到1641年期间任牛津大学执行校长。像他那个时代的许多学者一样,他的图书馆也收藏了一些中文图书。这些书由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从东南亚华侨那儿购得,在阿姆斯特丹被拍卖出售之后流转整个欧洲。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的单笔藏书既有图书馆创始人博德利通过他在阿姆斯特丹的经纪人那购得,也包括一些被别人收购后转到博德利图书馆的图书。大主教威廉·劳德收藏的手抄本很多都有欧洲大陆背景,这与《顺风相送》据说此前被一个欧洲耶稣会所拥有相吻合。

沈福宗1687年来到博德利图书馆见到时任图书馆员的托马斯·海德,然后见到了这部抄本。在逗留期间,沈福宗研究了当时所有的中文藏书,在每本书的封面上用罗马字母拼写书名,同时他用拉丁语为托马斯 · 海德解释了这些书的内容。因此,在《顺风相送》的封面上我们发现沈福宗手写的Xin fum siam sum(注:因为他来自南方),和海德手写的Liber docens navigationem partium maris prope Chinam(“一部关于在中国附近海域的航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