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洋文化 > 海洋文化 > 正文

留住“一带一路”的文化之美

作者:陈晓星 2016-12-15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

 

研讨会上展示“世遗”南音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洛阳古桥仍在,南音梨园犹闻。但梨园戏著名剧目《陈三五娘》的明代刊本《荔镜记》,现只存于日本、英国,成为泉州“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一例往事。12月2日至4日,古城汇聚了来自海峡两岸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发展展开讨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在研讨会开幕致辞时表示,教育、文化、艺术资源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在民心相通方面做出独特的贡献。民心相通就是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实现各个国家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相互欣赏。文化交往是经济交往、外交交往、贸易交往、金融交往的先锋,是“一带一路”的灵魂。

  南音,要美?要酷?

  在泉州说文化遗产,南音是名列榜首的议题。这一以古泉州方言演唱、表演的方式,不仅属于泉州,而且从明朝起逐渐流传到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地区,至今仍在这些地区演出,为当地华人和艺术界所喜爱。新加坡的湘灵音乐社是南音表演团体,社长丁宏海说,他们的表演受到新加坡社会与媒体的关注与欣赏,他们要将南音打造成新加坡的文化品牌。“南管音律分外娇,声随游子处处飘,风风雨雨,潇潇寥寥……寂寞孤影夜,工工六工解无聊”。这是丁宏海父亲所作曲词,吐露海外游子对南音的情感依赖。

  丝竹相和,执节者歌,每个音都要婉转几秒钟,箫、弦、板、琵琶,间有歌声如诉,表演者上下场交接时,要彼此行礼。观者就算不懂方言,也会被其中的内敛、有礼、优雅熏染。特别是有些生活阅历后,肯坐下来听1个小时,一定会体味到南音的“载道、净意、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