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发布 > 学校国防教育 > 正文

创新为何“于斯为盛”?这所军校有奥秘

作者:王握文 2017-04-06 来源:解放军报 浏览次数:

哲学思维是科技文化的高级形态和智慧源泉

2016年,我国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成功发射,引起世人极大关注。你可知道,创立量子理论的普朗克,当初是因为看到黑体辐射实验与经典理论不协调,促使他运用数学方法突破经典理论,才有了量子论的诞生。

“科学发展史表明,那些开辟方向、开拓领域的科学大师,大多具有深厚的哲学修养,并能运用哲学思维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著名自然辩证法学者、国防科大朱亚宗教授说。

2001年,国防科大贺汉根教授率领团队经过6年攻关,研制出我国第一辆时速达到76公里的无人车。此时,国外的研制却并不顺利。西方一位权威专家由此推论:无人车的最高时速很难突破70公里。因为无人控制系统有200毫秒左右的延时,突破这一速度,车辆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样,走路东摇西晃,很难控制。

“这么说,我国无人车已达到时速极限了?”贺教授将信将疑:这个推论从理论上看是成立的,但人的反应速度不比机器快,为何能驾驶时速100多公里的车辆,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不是还能突破300公里吗?贺教授经过长期研究与分析发现,人对道路环境的感知总是实时的,能够观测到前方数十米范围内的情况并作出预先反应。如果在车上加载一个智能控制系统,让无人驾驶系统像人类一样思考,那问题不就能解决了吗?顺着这个思路,贺教授改变国外将无人车作为控制系统的传统思维,创造地将控制系统和感知分析系统融合起来,让它能进行多任务处理,从而解决无人车“反应迟钝”的问题。这一辩证思维带来了创新的重大跨越。几年后,贺教授带领团队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无人驾驶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跑出了时速170公里的世界第一速度。

科技创新需要哲学思维。如果人云亦云,亦步亦趋,那么,创新意识便会湮没在“框框”之中,止步于“经典”之外。正因为如此,这所大学十分重视抓好师生的科学理论武装,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师生的哲学思维水平。善于运用哲学思维指导科技创新,已成为这所大学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触类旁通点燃创新火花,突破关键技术功夫在诗外

爱因斯坦曾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用数学公式组成”。这句话生动说明科技与文化的关系。

二胡和太阳翼,一个能传出动人的乐曲;一个在太空遨游,为卫星提供能源。二者之间似乎“八竿子也打不着”。然而,对于从事航天技术研究的李东旭教授来说,二胡和太阳翼的联系却是那样的紧密。这不仅因为她是一名二胡爱好者,更由于她从二胡调弦定音中获得创新灵感,解决了有效抑制太阳翼振动的世界性难题。

卫星翱翔太空,在对日定向转动和进行姿态调整时,太阳翼很容易产生振动,轻则影响卫星正常工作,严重时可能使卫星“折翼”。这一技术难题一直困扰着航天界。一天,李教授在拉二胡时,从二胡调弦定音原理,联想到卫星太阳翼的振动问题,立即产生了创新的火花。经过一番技术攻关,她带领团队研制出“天弦一号”太阳翼振动控制装置,成果应用于我国“高分二号”遥感卫星后,使卫星姿态机动稳定时间缩短了三分之二,为我国遥感卫星跨入“亚米级”高分辨率时代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科学与文化相结合,往往就能创造出科学奇迹。在这里,每一项关键技术突破的经历也许不尽相同,但文化作为创新催化剂的作用却极其相似。从这些创新故事中,可以清晰地发现,科学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所激发出的创新动力。

创新需要良好土壤,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不可或缺

安徒生童话《丑小鸭》里,讲述了一个“丑小鸭”如何发现自己成了天鹅的故事。在国防科大,也有一个“小鸭”游进“天河”的故事。

在国际超算领域,“天河”代表着高性能计算技术的领先水平。然而,在这个大师云集的世界顶尖团队里,一批90后的高年级本科生也加入其中。

“未出茅庐”的本科生,在处于国际前沿的创新团队里能做什么呢?“每个人都有一个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毕业设计开展新一代超级计算机技术攻关。”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着眼未来超算发展,超前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一项超常举措。

作为首批进入“天河”团队的本科生,90后女生王伟为此感到十分自豪。导师为她确立的课题是“众核宽向量处理器算法优化”,她不负众望,很快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突破。与她一同进入“天河”团队的本科生罗玉川,独立完成的后端数据处理程序,通过了在超级计算机上的测试运行。“有好的平台,有团队老师的指导,进步自然快很多。”

创新需要良好土壤,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同样不可或缺。让“小鸭”们伴着“天鹅”一起飞翔,既是人才培养的超常举措,更体现了学校科技创新的文化特色。如今在国防科大,研究生学术活动节、“银河之光”计算机文化节、“光之韵”科技文化节、机器人文化节、航天科技文化节、电子科技苑……这些彰显科技与人文精神的科技文化活动,你方唱罢我登台,一年四季红红火火,不断点燃青年学子的创新火焰。与此同时,学校设立“物理创新”“机器人技术创新”“电子技术创新”等学员创新实践基地,学员只要有想法,就有动手实践的平台。记者了解到,这所大学一个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的基金竟然超过了两百万。这一相当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字,折射出这所高等学府对学员创新实践的支持力度。

著名教育家杨叔子院士曾把大学文化比喻为“泡菜坛子”。“泡菜”的味道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泡菜水”的味道。今天,当我们回看国防科大经年累月形成的科技创新文化,或许更能理解这所大学为何创新“于斯为盛”,为何成果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