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中心 > 国防大讲坛 > 正文

孙子:为将之"五不要"

作者:孙子 2016-11-04 来源:马骏说孙子兵法 浏览次数:

一、必死,可杀也

孙子眼中为将之第一不要是"必死,可杀也",即不要"死打硬拼"。

在"为将之五要"中我们讲过,勇敢与胆量是军人的基本素质,怕死是当不了兵的。然而,"勇"也有"大小"之分。孔子讲的"勇者不惧",指的是"大勇","大勇"才是真正的勇敢。与"大勇"相对的是"小勇",这种勇敢的基本特征:上来意气,只顾自己的心灵感受,而不考虑后果,特别是不考虑整个客观实际和所具有的具体形势是不是对自己的行动有利,进而强行去做,只要自己痛快就行,而不考虑其他。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其中有这样一段故事:

临城日军宪兵队队长松尾化装成叫花子到苗庄要抓芳林嫂,结果被识破,如果不是芳林嫂急迫中忘记拉弦就把手榴弹扔出去,松尾就没命了。松尾回去越想越气,越想越怕,立即集合大部队对苗庄进行报复性清剿。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洪看到乡亲们受难,心如刀绞,决心与鬼子打阵地战,阻击扫荡的鬼子。副大队长王强有些担心,提出:"咱们这样打正规战行吗?是不是与政委李正商量一下?"

刘洪红着眼睛说:"怎么不行?再不打,我们还有什么脸面见湖边的人民呀!你再派一个队员去集合各个短枪队,湖边还有长枪,都换长枪来参加战斗!"

结果,兵力占劣势的铁道游击队如同一瓶蜂蜜,吸引得鬼子像蜜蜂一样越来越多,情势越来越危急。而刘洪却抱着一个心眼:为受苦的老乡报仇,哪怕是死在阵地上,也在所不惜。

这时,政委李正上来了,他立即意识到再这样打下去,游击队就会全军覆没,让刘洪撤退。可是,刘洪打疯了,根本不听,手中的机关枪还在咆哮着。最后,李正以党的名义说:"老洪,快撤,这是党的命令!"

就在这一瞬间,李正身负重伤。这样,刘洪被迫后撤。后撤不到二分钟,他所坚守的阵地全部被日军炮火吞没。

在这段故事里,刘洪的行为就是"必死可杀",即死打硬拼,意气用事,逞一时之痛快,结果几乎葬送了整个部队,包括他自己。

刘洪在这场战斗中的"勇",就是匹夫之勇的"小勇",而不是真正的勇敢。这种勇敢不仅不能带来胜利,而且会招来灾难性的后果。

二、必生,可虏也

孙子眼中为将之第二不要是"必生,可虏也",也就是不能"贪生怕死"。

这第二大不要似乎与死心眼关系不大,其实,我理解,孙子在这里讲的是士气问题。

古人认为,"大勇"的背后是"大义"。而"义"的内涵很多,但是不管"义"的内涵怎么多,说白了,就是有"义"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要见得了阳光,拿到哪儿说也硬气。古人盛赞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就是一种"大义"。

作为高级将领,一般都是高薪水的人。他们的生活水平至少是社会中等以上。他们享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远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这一切都应该是合理的。但是,这种合理性也很可能产生负面效应,造成一些将领贪图享受。这些将领希望国家为"用兵一时"而花费的"养兵千日"的成本越大越好,但"用兵一时"的可能性越小越好。这种状态的将领越多,国家的安全风险越大。因为,他们是带兵的。如果将领都时刻想着怎样舒服过日子,怎样把风险留给他人,他们带的兵士气能高吗?如果士气不高的军队与敌人作战,即便有胜利的条件,会有多大用呢?

我讲一个南北朝时期的故事。

刘裕是南朝第一个政权"宋"的开国皇帝。这个人的高祖就是刘邦的四弟楚元王刘交。不过,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刘交的子孙刘歆收集整理了《孙子兵法》等书籍后,刘家就败落了。到了刘裕这一代,就几乎一贫如洗了。所以,刘裕幼年种过地、打过鱼、卖过草鞋,什么都干过。后来参加东晋军队。晋安帝司马德宗时期,因平定孙恩起义有功而成为东晋掌握军权的大将。403年2月,晋明帝的外孙子、东晋大将桓温的儿子桓玄废掉安帝,自立为皇帝。刘裕率军讨贼。404年4月,沿长江一带展开几次大会战。

当时,刘裕所率的义军仅有数千,数量上绝不是桓玄军队的对手。不过,桓玄军队的将领们是东晋社会中特有的士族出身,这部分人内争是行家,打仗是外行。平日里游猎无度,骄奢淫逸,享受惯了,都深怕打败仗。许多人还没有和刘裕的军队交手,就已经准备预防万一的退路了,所以部队的士气当然不振。

刘裕看到这种情形,认为桓玄军队的兵虽多,将虽广,但是弱于草鸡,闻战即逃。于是,率军身先士卒,拼死一战。在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市以北的舟山,双方展开大战。当时正刮东北风,刘裕下令趁风放火。一时火光冲天,战鼓齐鸣。刘裕抽刀率军从北面借风势进攻。桓玄手下的将领本无战心,又见火势炽烈,赶紧逃命要紧。桓玄见状,虽高声叫骂,但是兵败如山倒,再骂也无济于事,只得放弃建康向荆州根据地逃跑。而刘裕则是穷寇更追。于是,双方在峥嵘洲,也就是今天湖北的鄂城县再次大战。

这时,桓玄军队中的将领已是被刘裕打怕到极点,哪有心思听从桓玄的命令。桓玄军再次大败。

桓玄军队与刘裕军队作战的故事,可以说是孙子的"必生,可虏也"最好的写照。将领们贪生怕死,没有应战的意志,士气能高吗?士气不高,能打仗吗?

孙子"必生,可虏也",对我们现实生活也是一个提醒。人们如果对一种事物的态度到了"必"的程度,也就是说,到了"非什么什么不可"的地步,就很危险了。做事要看客观条件。谁都想过好日子,但是要分时候,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情况下,再想着自己过好日子能行吗?桓玄败就败在他的部将在大敌当前时,还一味想着自己如何保住性命去过纸醉金迷的生活。

对于一个企业的员工也是这样。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总想着加薪过好日子,而不关心企业的发展,不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地对待,等到企业垮了,你还能有高薪吗?恐怕连现有的薪水都没地方领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