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中心 > 国防大讲坛 > 正文

乔良:战争准备就是细节准备

作者:乔良 2016-09-14 来源:国防参考 浏览次数:

黄埔军校于1924年成立,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中闻名的指挥官。图为黄埔军校教官合影

蒋介石输在了起跑线上

20世纪初,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一批早期中国军人,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返国(何应钦、阎锡山、唐继尧、何成浚等,蒋本人在预备校东京振武学校结束两年课程后未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他们为中国军队带回了《步兵操典》《筑城教范》《阵中要务令》等日军的“典范令”教材,但唯独没有“兵要地理”类教范。这是因为此类在日本陆军大学才会教授的课程,作为“陆士生”(陆军士官生)是无从接触的。这一先天不足,自然也就构成了当时中国军队的先天不足。而后来国民党成立的陆军大学设置的多达70课时的“兵要地理”课程,则是蒋百里从德国留学归来担任陆大校长之后的事情。而此时,作为“国军”骨干的“黄埔系”早已形成。蒋介石等人未能学到的东西,他的门生们在早期黄埔军校中同样也没能学到。此后八年抗战的事实表明,这一先天不足,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不止一篇的战争回忆文章中,都可读到当事人对中国军队自己绘制的地图的抱怨,亦能读到因缴获日军绘制的作战地图而喜出望外的描述,闻之令人唏嘘。

那么,何谓“兵要地志”?它又因何对战争如此重要?

用我国当下首屈一指的“兵要地志”专家沈尼克先生的话说:“兵要地志是根据作战需要,对某一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因素及其对作战行动的影响进行综合记述和评价的一种军事资料。”

中国人喜欢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其实比粮草更先行一步的,是一支军队特别是战场指挥官对其作战地域“兵要地志”的掌握。兵法云:“先谋而后动。”从哪儿开始“先谋”?就是在“兵要地志”上。对战场情况、敌我态势了如指掌,焉有不胜之理?因此,相关作战地域准确详实的“兵要地志”对交战双方来说都至关重要。先于对手掌握作战地域的地形地物、水文天气、民风社情、粮秣供给、道路情况等,就成了交战双方在战争之前先要打响的战争。谁在这场战前之战中输了,谁就等于输在了战争的起跑线上。这一点,也是蒋介石和他的部队抗战一开始虽仗仗血战,打得艰苦,但仍不免一再失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