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中心 > 国防大讲坛 > 正文

乔良:战争准备就是细节准备

作者:乔良 2016-09-14 来源:国防参考 浏览次数:

日军注重测图,其《测图教程》,如同我军的《军事地形学》,为士官、军官必修之课。图为收集到的日军《测图教程》。

“兵要地志”是侵华日军的利器

在异国土地上作战,如果事先不了解、不熟悉对方的地理环境、风土民情、气候变化,那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也就是为什么日军在侵华战争早期,其一线部队指挥官,大多是精通“支那兵要地志”的“中国通”的原因。其代表人物就是最后站在东京大审判战犯被告席上的板垣征四郎。早在1924年担任日本陆军大学的“兵要地学”教官时,板垣就在他的讲义中详细讲授过有关中国的人文自然地理。讲到“北支那”的情况时,他特别提醒日军注意,“关内各道路,能通野炮的少。京津地区地形低湿,遇降雨增水,则影响作战”。

要知道,板垣所讲内容,并非照本宣科,大多是他多次秘密潜入中国实地考察得来的。令同时期中国军人汗颜的是,像他这种掌握作战地域第一手资料的日军前线指挥官并非凤毛麟角,而是大有人在。看看本庄繁、河本大作、影佐祯昭、今井武夫这些我们熟悉的名字,这些人与板垣一样全都担任过参谋本部兵要地志中国班的班长。

沈尼克先生在他的《百年来日本对中国战场调查——日本侵华兵要地志纵横谈》一文中这样写道:“日军参谋本部要求,对区域的地质、山地、平原、河川、湖沼、森林、居民等地理要素进行战略战术上的评述。如山地的比高、起伏、状态、植被状况等对军队展开、运动、指挥、联络、展望、射击及方向维持的难易,河川的水深流速、河高性质、泛滥区景观、障碍程度、两岸地形、天候季节对水量的增减影响,以及桥梁徒涉长情况”等。要求之细微详尽,可谓无以复加。

在如此严格的要求下,一线部队的情报细节掌握就更加精准。如当时中国军队缴获并翻译的日军《野战骑兵排长必携》手册,更是细致到令人吃惊的程度:“满洲之土地,稍遇阵雨,则忽成泥泞,因此发生粘着力,以致增加马掌脱落之事。”又如,“水井水量一般均少。一小时之涌入量不过约为五斗。故对井口一个之分配人员约以百名(马匹则约为其五分之一)限度”。

当你的对手对你的情况熟悉到这般地步时,他在你的土地上作战,自然也就可以进入《三十六计》中所说的“反客为主”的境界。由此可知,日军在侵华战争早期打得较为顺手,除了其气焰正盛,加之武器装备、训练水平等优势因素外,对作战区域“兵要地志”情况的先期掌握,不能不说是一大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