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中心 > 国防大讲坛 > 正文

晚清军事变革何以失败

作者:徐焰 2018-05-14 来源:解放军报 浏览次数:

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并火烧了圆明园,以刀矛、抬枪与之对阵的清军一触即溃,过去不肯正视世界的爱新觉罗皇室真正感到了切肤之痛,才想到学习洋人武器的“长技”。从翌年起,清廷允许大量采购洋械并建立军械制造厂,开始了后来所称的“洋务运动”。

    此时八旗、绿营的统帅已经昏聩不堪,只有镇压太平天国起家的督抚如李鸿章、左宗棠等积极经手买洋枪、洋炮和办军械制造厂。不过他们只看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器”“物”先进,却不知本国封建体制的腐朽才是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搞洋务最积极的李鸿章就称:“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洋务派的军事变革只是引进西方武器和学习施放技术,不想了解西方军制和战略战役理论。此时清朝只有从淮军等部改编成的35万防军可用,其编成以“营”(约500人)为基本建制,战时各营临时拼凑成军,没有近代战争所需要的步、炮、骑、工的合成部队。拿到洋枪洋炮的士兵,仍保持冷兵器作战的密集队形,见敌即远远发射而不懂如何有效组织火力。这种部队基本属于冷热兵器混用时的旧制,只相当于一支拿着新式武器的旧式军队。

    在甲午战争八个月陆战中,清军投入十几万兵力,结果从朝鲜平壤节节败退到辽河以西,光绪皇帝也叹息“战无一胜”。日军开战后就总结出一个规律,遇清军就利用地形将部队疏散隐蔽,待其乱打一二十分钟耗光弹药,再实施攻击就会让对方手足无措而溃逃。此外,日军炮兵发现清军根本不懂世界上已流行的散兵队形,上阵还排成密集队伍,这成了最好的靶子,只需几炮就能让其崩溃四散。日军作战仅消耗子弹120万发(平均每个战斗兵只发射20发),就能轻易从汉城以南攻到鸭绿江,再占辽东和胶东半岛。此时中日陆军装备水平基本相当,如清军所购的美国加特林机枪、德国克虏伯炮还占优势,战术上却差了一个时代。

    洋务运动中花费最大的项目,是花费4000万两白银建起的、拥有22艘军舰和3700名官兵的北洋海军,其军舰和附属武器购自英国、德国,并由洋顾问指导训练,可谓当时中国唯一达到编制、战术近代化的军队。不过在封建制度下,海军大批官兵仍不可免地趋向腐化。如外购军火的人为拿回扣不惜以次充好,训练时多有蒙混,装备保养也不善。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尔中将参观北洋海军后曾警告说:“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污秽狼藉。”

    平时忽视的积弊,到战时便会致命。在关键性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炮手命中率还略高于敌舰。可惜,命中的炮弹竟有一半不炸,结果日舰无一沉没,伤者也基本在月内修好,中方军舰却沉没5艘。北洋舰队虽向日舰一再发射鱼雷,结果却均未命中。日军鱼雷艇却利用夜幕冲入威海港,击中北洋旗舰“定远”号使其搁浅,同时还击沉了“来远”舰和“威远”舰。中方虽有邓世昌那样英勇的将领,却也有遇危急便想投降的败类,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后全舰队竟以缴舰投降覆没。这一令国人百年叹息的悲剧,既是装备上的落后所铸成,更是腐败风气侵蚀军队的恶果。

    清军战时暴露出的另一个重大弊端,就是分头向外国洽购武器,且受军火商的蛊惑经常变换采购对象,枪炮来自许多国家导致型号杂乱。战时日军步枪全部采用国产的村田式而实现了标准化,清军则普遍出现“弹不配枪,子不配药”的局面。日本建立了大本营和总参谋部实施统一指挥,清朝却由不懂军事的年轻皇帝和军机处大臣乱发指令,各省各派军队互不相统,陆海军也没有协同的概念,舰队被围在威海时陆上也无一部来救。

    晚清洋务派所推动的军事变革在甲午战争中完全失败,说明不改革军制而只引进武器,等于在枯树上嫁接新枝,注定不能成活。但是,洋务运动开启了“器”的引进,也不能不引发“制”的变革,中国军队还是在步履蹒跚中走向了近代化。(徐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