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情播报 > 评论监督 > 正文

后备力量国防教育缘何成了“独角戏”

作者:卢军 舒启东 张锋 2016-06-20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浏览次数:

民兵预备役人员国防教育内容广泛、手段多样,缘何还是吸引力不尽如人意——

形成共鸣,才能入脑入心

问及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次国防教育?

67%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对观看去年首都大阅兵、参加实弹射击、炮兵打靶等活动印象最深;17%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对军事化集训的经历留有余味,对封闭式集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烙下深刻印记;有9%对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有1%对金一南、黄祖海等军内外专家教授的授课辅导印象深刻。

能在心底打下烙印的,往往是牵扯自身利益、触动内心情感的喜与悲。济南市商河县民兵通信应急排队员、商河联通分公司职工李孝倩自己最欣喜、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加入民兵连时庄严的宣誓,有两句话让他最难忘:“随时响应国家号令”“永不背叛祖国”。

从调查了解情况看,预备役部队中,70%的单位开展国防教育,仍局限于作报告、搞演讲或知识竞赛等活动,缺少经常性和实效性。此外,少数红色资源厚重地区,仍满足于参观见学等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

黑龙江省鹤岗市工农区民兵连长何波告诉记者:“国防教育多数都是浮皮潦草走过场,教案换汤不换药,听着咋能起劲儿?”记者随手翻看一个民兵的教育笔记发现,去年的战斗精神教育与今年的相比,仅换了题目。某预备役炮兵团预任副营长更是不吐不快:“国防教育课流于形式,一人一篇教案发到手,抄笔记代替上教育课,积极性咋提高?”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只有紧跟时代发展,创新国防教育方法路子,紧贴使命任务变化,抓住“热点”“焦点”才能形成“共鸣点”,才更具有感召力、影响力和渗透力。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你对现行国防教育方式方法满意吗?”回答满意的有23%,一般占60%,较差占8%,没感觉的占9%。调研中,32%的民兵预备役人员认为开展活动方式方法死板老套,满足于“继承前任推着走”,缺乏必要的改革创新,对现在的国防教育感到大同小异,没能达到心灵上的共鸣,不能调动起预备役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新途径、丰富新内容、开辟新领域,已迫在眉睫。

令人欣喜的是,不少省市已摒弃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推行自主式、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国防教育模式,不断丰富国防教育的方法手段。为拓展国防教育知识面,今年2月,济南警备区邀请国防大学知名专家教授、全军著名的战斗英雄、部队基层一线的优秀带兵人、驻地高校的名师大家,深入基层武装部、预备役团队,对党的政策理论、国内国际形势,尤其是周边安全形势等内容进行专题授课辅导,2万名民兵预备役人员接受教育。槐荫区应急连民兵王玉斌兴奋地说:“听了专家一堂课,没想到周边局势这么复杂,没想到潜在的威胁那么多。和一些经历战乱的国家比没想到反差那么大,而极个别人却身在福中不知福。”

调研中,不少省市国教办领导表达了同样的心声:国防教育不过网络关,就难过时代关。目前,这些省市都在用好用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构建起了横向覆盖网络、手机,纵向连接省、市、县三级的国防教育宣传网络。针对民兵预备役人员流动频繁的特点,通过打造24小时在线的“掌上课堂”,做到民兵预备役官兵走到哪里,国防教育就跟进到哪里。

北京某预备役高炮师政委孙复兴告诉记者,该师针对微信公众号发布新闻便捷、传播速度快、参与互动性强的特点,将传统的国防教育与微信公众号“联姻”,打造出了全新国防宣传媒体平台。他们在“首都后备卫士”公众号设置了“政策法规”“国防知识”“军情解码”“军迷之窗”等8个板块,每日及时更新内容,让预备役官兵能够及时了解部队政策法规,随时随地掌握部队动态,时时处处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大大提高了国防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