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发布 > 社会国防教育 > 正文

第三个“中国航天日”,奔向下一个太空“拥抱”

作者:佚名 2018-04-24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航天发射25次、将53颗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航天自去年航天日至今一年时间内交出的亮丽答卷。

首颗硬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成功发射;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正式投入使用;8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开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新阶段……目前我国在轨卫星已超过200颗,太空中属于中国的印记越来越多!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建设航天强国的新的号角,我国航天事业正阔步迈向新的征程。

探索苍穹新突破

上九天揽月,驻天宫揽胜。过去的一年,中国航天探索苍穹迈出新步伐,在空间技术、空间科学、空间应用等方面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2017年4月,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交会对接、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等试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圆满完成。“天舟一号”完成首次“空中加油”,填补了我国航天领域的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这一关键技术的国家,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迈进“空间站时代”。

2017年6月,首颗硬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在轨测试期间,“慧眼”成功监测到双中子星合并产生引力波事件,为全面理解该引力波事件和引力波闪的物理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去年,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高分三号卫星投入使用,高分一号02、03、04星成功发射,高分地面系统数据接收站网全面建成,意味着高分卫星应用国家整体能力初步形成。

2017年,我国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就喜人。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成功发射,通信容量超过我国已研制发射的通信卫星容量总和;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在轨交付,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实现更新换代;国际首颗大气和陆地综合高光谱观测卫星高分五号、国内首颗设置红边谱段的多光谱遥感卫星高分六号研制顺利,将于年内实施发射。

广受关注的探月工程也按计划稳步推进。嫦娥四号任务转入正样研制阶段,即将在今年实施嫦娥四号中继卫星和探测器发射,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开展巡视探测。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方面,目前已完成23颗卫星立项实施,将为我国国土资源调查、环境保护、气象预报、防灾减灾、海洋监测和交通运输等方面提供高精度、定量化、长期稳定的服务。

航天应用新成就

航天应用不仅让人们生活更幸福,还创造出越来越大的经济价值。据统计,我国卫星应用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20%,已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专家表示,不论是飞机高铁的无线上网,还是偏僻山村的远程通信,不论是远洋航行的导航定位,还是农林水文的监测分析,都离不开卫星技术的支持。以实践十三号卫星为例,在地面无线信号覆盖不到或光缆接入达不到的地方,都可以通过这颗高通量卫星方便地接入网络,享受不间断的高速上网体验。实践十三号还成功进行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试验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晶、谭立晶教授带领的团队负责,取得了许多技术突破,开创了国际卫星激光通信发展的新局面。

截至2017年底,高分专项部署了20余个行业应用示范系统建设,设立了30个省级数据与应用中心,我国民用遥感卫星数据分发量累计超过1000万景。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风云”、“海洋”、“资源”、“环境”等对地观测系列卫星形成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

尤其是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下,航天技术成果不仅用于“上天”,而且“下海”“入地”,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研究制定卫星、运载火箭和地面设施等商业化发展指导意见和鼓励政策,加快航天制造业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航天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增长点。一批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航天活动,0.5米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已开始商业化运营。商业航天迈出坚实步伐,2017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完成快舟一号火箭“一箭三星”商业发射第一单,开拓者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鲲一号”卫星,国内首家火箭公司完成12亿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