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立国 > 文化立国 > 正文

与其修改经典 不如创造新声

作者:张素芹 2017-01-11 来源:广州日报 浏览次数:

创新 谈起《一代天娇》

  传承不缺演员,缺的是年轻观众

  戏曲音乐剧,是另一种组合体,每一段戏都很有特点,苏春梅表示:“演起来很有激情,对我而言是全新的挑战。红老师生前也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她说,粤剧不是古董,是古董的话,改了就不值钱了。在这个领域要不断做一些新的东西。”

  元素的重新组合,就是创意。高志森表示,会更加注重传统文化。此前,高志森和著名粤剧编剧梁郁南在广州开讲座“粤港戏剧共同睇”,有人提到广东的粤剧演员在香港越来越受欢迎,对此,高志森认为:“演员的艺术功底是很高的,关键是演员在表演形式上和香港观众的趣味合上了拍。”

  该剧主创都是粤剧资深粉丝,他们认为这门传统艺术可以变得很好睇,因为它很美。但粤剧难以吸引年青观众,所以主创们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粤剧。而黄百鸣、高志森等人通力合作,想要把戏剧之美用电影的节奏和话剧舞台的魅力结合,为观众创造一种新的“戏曲音乐剧”,于是诞生了《一代天娇》。

  主创们纷纷表示,要推动戏曲音乐剧,并非单靠一部就能成事,这部只是试水温之作,起码有三部才能站稳脚及持续发展,同时才可培育一班新观众。他们强调,“我们总是在说粤剧的传承,其实,传承的演员不缺,缺的是年轻的观众。如果把谭咏麟、林子祥找来‘混进’粤剧圈,以多种形式进行粤剧推广,一定会给粤剧让更多年轻人看到的机会。”另有业内人士表示:“粤剧有两种,有一些没法改,有一些是可以改良的。香港的粤剧借助了各种手段,甚至将萨克斯风也引了进来。培养年轻观众很重要。”

  此外,苏春梅也得到了该剧工作人员的赞赏:“我们见过很多有名的大老倌,能虚心接受意见的并不多。苏春梅则很谦虚,比如我跟她讲电影的节奏时,她能耐心听。她也很勤奋,她唱得好是应该的,但演得好就很难得,尤其是喜剧。”

  目前在舞台演出方面,年轻人喜欢看演唱会,老年人喜欢看粤剧,中间阶层的需求则处于空白,“我们做戏曲音乐剧,就是要吸引有文化水准的白领、中年人来看,传统文化要与现代形式紧密结合”,《一代天娇》的主创们表示。

  传承 应该“敬畏传统”

  将代表性剧目做细做精

  戏剧的传承、发展、创新一直是业界关注的话题。1月8日,“2017粤戏越精彩——全省优秀地方戏曲剧种汇演”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北京及全省的戏曲工作者与专家学者们汇聚一堂,把脉广东地方戏曲的发展与传承。就共同关心的传统戏曲传承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中国戏剧》主编庚续华将“粤戏越精彩”活动比做广东戏曲的“集结号”,提出剧种应该找准找对自己的戏路,保护好自己的“根”,将代表性剧目做细做精。“不同的剧种,要找到本剧最精华、最无法替代的东西,排演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剧目。每一个剧种要有自己的特色,让观众一看就记住你。通吃的剧种没有,我们要紧紧抓住自己最擅长的那一块。”庚续华如此说。

  当代著名剧作家、北京人艺一级编剧郭启宏在赞扬了广东剧种丰富精彩的同时也尖锐地指出了目前新编新改剧目中普遍存在的戏曲作品文学性缺失、结构欠缺等问题,提出在传承应该做到“敬畏传统”,在创新上则与其修改经典,不如创造新声。他指出:“戏曲需要敬畏传统,不要轻易去更改经典的作品。”中国戏曲是从诗词曲流传下来的,它的古典文学性与现代截然不同。郭启宏指出,一些戏曲在移植改编的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文学性,缺乏对人物的刻画和表现力,结构常常过于平铺直叙,缺少冲突,“人性是戏曲的灵魂,希望创作者不要忘记这一点”。

  国家一级编剧赖汉衍提出,节奏慢是传统戏曲的优点和特色,想让年轻观众进剧场不能一味加快剧作的节奏。 

  “名人效应”可以借鉴

  粤剧的传承,不缺演员,缺的是年轻观众,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多拉几个谭咏麟、林子祥‘混进’粤剧界”,确实不无道理。

  2015年,广东省文化厅曾组团去苏州昆剧院进行调研。苏昆的院长在介绍经验时,曾提到“名人效应,借力打力”。事实上,昆剧如今能有如此庞大的观众群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与“昆曲义工”白先勇等人的大力推广,有很大关系。

  名人运用其影响力推广粤剧,势必事半功倍。比如,作为红线女指定的“红派艺术传人”,苏春梅被广大粤剧观众熟悉。而戏曲音乐剧《一代天娇》有电影大咖黄百鸣的加持,又会吸引不少电影观众,这便让粤剧、让苏春梅走进了电影观众的世界。见到,方能热爱。如此一来,粤剧的观众群便有了扩大的可能。

  事实上,在扩大观众群方面,业界一直在努力。红线女生前曾打造粤剧动漫电影《刁蛮公主戆附马》,近年与网游结合的《决战天策府》能吸引外地年轻人坐高铁来看,新编粤剧《白蛇传·情》让大学生惊叹“原来粤剧可以这么美”......可见,名人效应,也是粤剧可以打的一张“好牌”。

  戏剧,有些经典可以改良,有些则难以改动。这也是为什么业内在呼吁传承、创新“不拘一格”的时候,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强调“尊重传统”。

  让传统归于传统,让创新得以创新。这始终是业内人士必须思考和探索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