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立国 > 文化立国 > 正文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傅抱石:笔意出乾坤

作者:国学网 2016-07-07 来源:国学网 浏览次数:

20160704_003

斯摩列尼兹宫大门(中国画) 傅抱石

傅抱石:笔意出乾坤

1931年7月的南昌,正值盛夏。顶着酷暑的傅抱石却一丝不苟地穿着整洁的长衫,拿着5年前写成的《摹印学》手稿,在江西大旅社门前踟蹰徘徊。

此刻,他正在等待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徐悲鸿。这位时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主任,刚好来到南昌,住在豪华的江西大旅社。他的到来,在南昌文化界引起了轰动。当傅抱石从报纸上看到这一消息后,出于对徐悲鸿这位文化名人的敬仰,他也希望能够有幸一睹大家风采。而恰巧在这时,一位熟识的银行家朋友给他提供了一个见面的机会。

约定的时刻到了,或许是徐悲鸿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外出一直未归。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眼看天色已晚,傅抱石快步走上楼去,请人打开徐悲鸿下榻的房间,将随身携带的《摹印学》手稿放在了卧室的床头。正是这一看似鲁莽的举动,让他及时地抓住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遇。

当晚,没有见到徐悲鸿的傅抱石,回到家中一夜未眠,他为徐悲鸿刻制了一枚名章。第二天,正当傅抱石还在为昨天留下的文稿是否会被徐先生看到而担忧的时候,没有想到,徐悲鸿竟然会意外地出现在他的家中。这次见面,徐悲鸿感受到了一个年轻人的勤奋和才华,他当场提出建议,让傅抱石出国留学深造。

早在20世纪30年代,徐悲鸿画的马就已成为达官贵人追逐的珍品。但他为了能够让傅抱石顺利留学日本,他居然主动给人画了一幅奔马图,于是傅抱石以学习日本陶瓷工艺技术的名义赴日留学。

位于日本小平市的武藏野美术大学,当时它的名字还叫帝国美术学校。对于当时的傅抱石来说,这所大学是他人生和命运的一个新起点。傅抱石在帝国美术学校研究部学习雕塑和工艺美术的三年时间里,完成了从一个学习东洋工艺美术的留学生,到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理论家的蜕变。这一切都得益于他的日本导师金原省吾。在其启发下,傅抱石产生了新的想法,他希望在梳理中国绘画历史脉络的同时,找到中国画发展的新的方向。

认识郭沫若,是傅抱石留学日本的另一个重大收获。当时,这位参加南昌起义后受到通缉的文化名人正流亡在日本。一个偶然的机缘,他们相识并成了挚友。他们两个人,一个发奋学画,一个潜心研究甲骨文字,正是两人在艺术和思想观念上的一致,使他们结成了维持一生的亲密友谊。

在导师金原省吾和好友郭沫若的支持下,傅抱石生平第一次个人作品展览在日本东京银座的松坂屋举办。当时日本的许多知名画家,纷纷买下了他的篆刻和绘画作品。当傅抱石当场进行微雕表演时,人们连连称奇,有人问他是怎么雕刻的,傅抱石幽默地回答:我是用精神在雕刻。于是第二天的报纸上,就有了这样的新闻标题“用精神雕刻的艺术家”。

1935年6月,因得知母亲病危的消息,傅抱石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涯。在归国前,傅抱石把他在日本创作的绘画、篆刻作品,保存在老师金原省吾家中。如今,这批作品,已成为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珍贵的馆藏。

傅抱石在日本留学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事实上,在他一生的学术生涯中,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对他此后的艺术史论研究和绘画创作,产生了极其重大的转折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