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立国 > 文化立国 > 正文

见木见林 溯源析流——评伏涤修《中国戏曲文学本事取材研究》

作者:张文德 2016-07-07 来源:国学网 浏览次数:

20160706_004

《中国戏曲文学本事取材研究》 伏涤修 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

在《西厢记接受史研究》《西厢记研究资料汇编》问世后,长期研究古代戏曲的淮海工学院文学院教授伏涤修又出版了《中国戏曲文学本事取材研究》。通读这部30万字的厚重之作,其对戏曲文学的文化观照,对戏曲文学本事的文献考辨,令笔者印象深刻。

从整体格局看,《中国戏曲文学本事取材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其一,审视戏曲文学创作的生态环境,考察中华传统文化、民族审美习性对戏曲文学创作的影响。其二,考察戏曲文学与史传、笔记小说、诗词文赋等各类文学的关系,把握戏曲文学本事取材的取向。其三,对古代戏曲部分作品的本事渊薮及创作蓝本进行探考辨讹,考镜源流,辑佚补阙。

在对戏曲创作环境的考察方面,《中国戏曲文学本事取材研究》重点论述了史官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对古代戏曲创作的影响,兼论民间故事、文人创作等。对于中国古代层出不穷的历史剧,作者认为,这是史官文化强大影响下文化生态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针对中国古代道教题材戏曲数量繁多的现象,作者梳理出三方面原因:一是道教义理影响深远,既对权贵阶层有很大诱惑,也对下层百姓具有提供快乐图景的价值;二是道教文化传播广泛,其庞杂的神仙谱系提供了生发故事的基础;三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借助道教题材迂回表达内心隐曲成为很多剧作家的现实选择。

在对戏曲文学与各类文学关系的考察方面,《中国戏曲文学本事取材研究》作了细致辨析。以戏曲文学和史传文学关系为例,作者认为,正史纪传及稗记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大量故事,史传的叙事手法也为戏曲创作所借鉴。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许多故事和表现技巧就被戏曲文学很好地继承。再以戏曲文学和志怪之书的关系为例,从远古神话、战国《山海经》、两汉《列仙传》,到魏晋南北朝《搜神记》、唐代《玄怪录》,再到宋代《夷坚志》、金代《续夷坚志》等,无论是素材选取,还是手法借鉴,志怪之书都成为古代戏曲文学创作的武库。

更令笔者关注的是,《中国戏曲文学本事取材研究》探寻古代戏曲作品的本事渊薮,着力追溯创作初心。比如,对于古代公案戏的重头包公戏,一般认为是依据包拯的事迹改编而成,但作者细致考察后指出,史传稗记中记载的包拯故事在包公戏中基本难寻,而包公戏中的包拯故事基本缺少历史记载。那么,捏合他人事迹或将包公形象嫁接到其他故事上,包公戏的价值何在?作者认为,包公被选作清官的“箭垛式”人物具有历史合理性,包公戏虽多有虚构,却是人民心声的反映,不断丰满的包公形象表明了民众对政治清明的期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伏涤修在书中对古代戏曲部分剧作本事与蓝本进行了辨疑。比如,有观点认为,汤显祖《牡丹亭》的创作蓝本是“传奇体文言小说”《杜丽娘记》。作者以翔实的证据说明,不是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扩编自传奇《杜丽娘记》,而是《杜丽娘记》删削缩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以这一观点为核心的论文《〈牡丹亭〉蓝本问题辨疑》发表在《文艺研究》上,得到许多学者认同。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戏曲文学本事取材研究》对戏曲创作、戏曲文学本事取材的深入探析,可谓扎实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