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立国 > 文化立国 > 正文

《古本戏曲丛刊》:一套戏曲丛刊的风雨六十年

作者:李雪君 2017-01-17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组织编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古本戏曲丛刊六集》近日与读者见面,全书收录了清代顺治到乾隆时期的传奇和戏曲别集77种,共计109种剧目,并沿用前五集的开本和形态,制作成线装17函180册。

  至此,《古本戏曲丛刊》这部迄今为止最大的戏曲作品总集的数量已达到421册,留存于世的绝大部分戏曲孤本与珍本尽在其中。

  作为新中国规模最大的古籍整理之一,从1954年至2016年,《丛刊》整理出版的每一步,都凝结了众多文化人的辛勤耕耘。

  新中国成立之初,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先生有感于戏曲古本的不断流失,开始筹划《丛刊》的出版事宜。1952年,郑振铎先生召集了多位顶尖的版本学家组成了《丛刊》编委会,从私人收藏、公共图书馆收藏等多方面追踪,通过影印整理文献,希望编纂出“古往今来的一部最大的我国传统戏曲作品的结集”。从1954年至1958年,《丛刊》陆续出版了前四集,收录有元明清南戏传奇300种,元明杂剧总集或选集8种,共收剧目370种。

  在《初集》的序言里可以见到编辑的宗旨和设想:“初集收《西厢记》及元、明两代戏文、传奇100种;二集收明代传奇100种;三集收明、清之际传奇100种。此皆拟目已定。四、五集以下,则收清人传奇,或更将继之以六、七、八集,收元、明、清三代杂剧,并及曲选、曲谱、曲目、曲话等有关著作……期之三、四年,当可有1000种以上的古代戏曲,供给我们作为研究之资,或更可作为‘推陈出新’的一助。”

  1958年10月18日,飞机失控时的爆炸带走了郑振铎先生。之后《丛刊》的出版变得缓慢而蹒跚。1961年,吴晓铃先生主持展开了《五集》以下资料采访与选拟目录的工作。接下来十年的路径是停滞和沉寂的。不过,沉睡之后总会苏醒,1982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重建了《丛刊》编辑委员会,继续展开辑印工作,并于1986年出版了《丛刊五集》。

  之后《丛刊》的出版计划再次被搁置。直到2012年,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书局编审程毅中先生向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递交了《关于完成〈古本戏曲丛刊〉的建议》。很快,《丛刊》的六、七、八集被列入《2011—2012国家古籍出版规划》。文学研究所迅速组建团队,并得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积极响应。

  其实,《丛刊》走过的艰难历程,与编纂工作面临的诸多困难息息相关。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底本的搜集。么书仪先生曾述过《五集》编辑、考订时的辛酸,他们需要前往北京、上海、南京、山东等全国各省图书馆善本室查书——有发现罕见稿本、海内孤本的喜悦,也有拿不出图书复印费时囊中羞涩的窘迫。《六集》目录选用的底本分散收藏在国内数家图书馆中,虽然编辑过程中得到各大图书馆的鼎力相助,但是也需要解决“有书无目、有目无书”等诸多问题。

  《丛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力量,使一代代的编辑者们披荆斩棘、矢志不渝地坚持走过这60年。作为古籍整理的重要部分,戏曲的孤本、善本、珍本的积淀,有赖于明清以来的众多收藏家。伴随着近代以来文献收藏由私人向公共过渡,大量珍贵典籍流散的危机仍然没有消除。抢救不断流失的戏曲古本,就是保护“文化之根”,也是为中国戏曲发展提供茁壮成长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