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立国 > 文化立国 > 正文

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天津妈祖崇拜跨世纪随想

作者:佚名 2023-03-18 来源:艺术中国网 浏览次数:

21世纪将是全世界从经济高温的时代转向文化高热的崭新时代。中国应当尽快把握时机,密切关注文化传统中值得弘扬的精华,并将其有效地融入两个文明的现代化建设中。任何轻视或忽视民俗文化传统,或漠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效应,最终必将遭到文化法则的无情惩罚;所有尊重优秀文化传统并重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效应的努力,都将在新世纪中获得先进文化建设上的成功。众所周知,早在公元前776年左右,古希腊盛行每四年为祭祀雷电大神宙斯而举办奥林匹克竞技大会的风俗。历经2800多年断断续续的发展演变,这一古代庙会民俗竞技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现代化奥林匹克运动会,并成为全世界各族人民最关爱的当代文化瑰宝,为发挥古代民俗文化资源的现代化效应树立了最高典范。同时,这一最鲜活的典型实例也为文化法则取得辉煌胜利做出了最有力的证明。如今,在东方中国的天津举行纪念海洋女神妈祖天妃庙建立724周年盛会,全面展示天津几百年来特有的游艺竞技皇会,同样也为发挥我国民俗文化宝贵资源的现代化效应做出了表率。

一、天津海神崇拜的民俗文化史依据:天津作为渤海滨城的北方海神崇拜对象,与通常传说中的四海龙王毫不相干,而是和南海女神完全一致的妈祖神。这在《元史·祭祀志·祭祀五》中有明确的记载:“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可见,早在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左右,古代天津就有了妈祖海神庙。从那时起,每年由皇帝遣使备礼致祭,或交付官漕司及当地府官行祭。祭文上钦定敬称十字神号“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到了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朝廷为了推动漕运,再次在直沽敕建天妃宫。以后直到清代康熙朝,才将天妃加封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于是天津才将天妃庙改称为天后宫。民间俗语说的“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盖源于此。事实上,金、元两代天津的古称叫直沽,是该地区的统称,代表着当地大小上百个沽泊淀坨的水陆码头,是元朝首都内河外海航运的重要门户。明代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才改设天津卫。可见,天津的海神妈祖崇拜民俗有明确的历史、经济、政治依据;只不过天津民间自古就习惯于用皇封的称号“天妃”、“天后”或“娘娘”尊称女神,从来就没有引用过闽人方言“妈祖”称呼女神。因此,说天津的“天后”崇拜就是“妈祖”信仰,是完全正确的,有史为证,决不是有意附会。更何况“妈祖”的本意并不是神名,而是闽人女子在娘家的称谓,相当于北方“姑娘”、“姑奶奶”等亲称。

自元代在古燕京建大都以来,为了解决北方物资严重短缺的难题,官方采取了“南粮北调”和“南货北运”的大规模航运措施,于是为开发天津河海航运带来一派生机;崇拜天后妈祖的祭祀活动也随着海事海难的频繁而红火起来。据明人笔记《琅琊代醉编》记载:相传在明代洪武初(约公元1380年前后),“海运风作,飘泊粮米数千石于落祭,万人号泣待死,大叫‘天妃’,则风回舟转,遂济直沽。”这是一则有关天津崇拜妈祖的动人传说,也可能是一次遭遇海难后转危为安的记实,但它却做了由于天妃救苦救难才平安到达直沽的解释。文中写到大队重载粮船遇风飘泊到琉球群岛深海水域时,万人呼唤女神后绝处逢生的奇迹。可以想见,这则新闻在当时的天津广为传诵,对于强化天妃崇拜起到了多么大的鼓动作用。于是人们在天妃庙里香火正旺的热力下,以女神的救助为精神支柱纷纷投入到航运的艰险劳动中。

当人们读到历代描写天津航运贸易景象的诗文时,那种“晓日三叉口,连樯集万艘”的大场面,那种“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的繁荣,必然地会引发对于三叉口天后宫海神崇拜的文化效应的联想。只要全面了解天津天后宫完备的皇会祭仪和竞技游艺,就不难判断它历经元、明、清七百多年来在北方海事活动中的文化中心位置。

二、天津妈祖崇拜的文化现代性阐释:这里所说的文化现代性是指传承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存在价值认定的基本标准。它既是一种文化优选的判断标准,又是一种文化参与的价值取向。现代人从过去走来,总是要利用一切条件参与到各种文化圈层中来,从而实现分享人类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的愿望。其中,现代人自然也要对传统民俗文化遗产作出选择,以便认定某些文化资源本身潜在的现代性价值,使其中许多民俗事象不再是“古化石”或“历史残留物”,而是把过去引向未来的文化财富。这种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需求,显示了传承文化所潜在的文化现代性特质和内涵。因此,是否可以认定天津海神崇拜的一系列庙会民俗活动就具有文化的现代性?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热烈讨论了东西方海洋文化的发展趋势,积极肯定了妈祖作为东方的海神所象征的东方海洋文化精神。在航海民俗文化中,民众对海神的崇拜是信仰的核心。妈祖是最受崇敬的中国海洋女神,也是被历代皇朝加封为天后的最高海神;更重要的是,她来自民间,据史籍记载妈祖实有其人,是北宋时福建湄洲岛林氏女,善于医病救世、拯人患难,年28岁身亡,因多行善事被尊为神。此后便传诵她在狂涛中乘席渡海拯救海难和神灯引航等感人故事。可见,妈祖是受民众爱戴并推崇出来的救苦救难的海上圣女,她更贴近百姓。据清人笔记载:“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足以证明百姓与妈祖的亲和程度以及妈祖崇拜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正因为如此,元代官方祭祀妈祖从来就和官祭四海龙王有所区别,在《元史·祭祀志·祭祀五》中,祭四海龙王事宜记载于“岳镇海渎”诸神篇目下;而祭女神妈祖事宜却记载于“忠臣义士”祠祀篇目中。所以,妈祖崇拜更具有纪念圣女义举的文化内涵。这一内涵正是妈祖庙会文化现代性认定的依据之一。决不应该因为几百年来只能沿袭采用香火祭祀的遗俗纪念妈祖,就否认这一文化内涵的现代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