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冷战 > 文化冷战 > 正文

中国不需要“反智主义”

作者:吴稼祥 2017-02-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浏览次数:

VS 读书无用论与反智主义

读书无用论:庞大的教育成本置换来较低的回报

  在现阶段,因为“读书贵、就业难”,就业低起薪遭遇“寒流”和其他各种原因和目的, 社会上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流行了新“读书无用论”,这实际上指的是庞大的教育成本,置换来相对较低的回报,造成人们对读书的现实功效的一种否定与怀疑。受教育的高成本、高投入与严峻的就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所学无处用,所用非所学,是造成此现象的普遍原因。

  读书无用论是某些人或群体在评价社会现象时,因为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读书无用论,自我难以理解或难以改变,而对读书(或教育、知识、学习)所持有的一系列否定态度和观点。

反智主义:怀疑知识、质疑知识分子

  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另一种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权威的英文版在线大英百科全书给“反智主义”下的定义是:“反智主义描绘的是一种态度,它敌视,或者说不信任知识分子和对知识的追求。它可以通过许多种途 径表达,比如攻击科学、教育和文学的价值。”中文版在线维基百科更直接认为,“反智主义是一种存在于文化或思想中的态度,而不是一套思想理论。”反智主义 思潮表里一致的表现是:既然对知识都反感,更不用说把自己的态度表达为系统化的知识、理论了。

是什么在制造“反智主义”的市场

教育与现实衔接的“不确定性”

  现实原因十分复杂:教育在产业化,教育投资的多少是“不确定”的;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衔接程度是“不确定”的,包括了大学生招生人数太多,超出社会需求,出现严峻的“毕业等于失业”,也包括由于大学生人数太多,令其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下降,不少大学生的待遇更低于中专生甚至学历很低的农民工;更有一些民众和家长由于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失望,出现“知识改变不了命运”的思想。事实上,在今日的中国社会,知识多确实是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唯有金钱和权力才能改变命运。相信在上述这些中国教育领域的不正常环境下,才出现了“知识无用论”的思潮。

“父辈就业时代”: 官二代富二代占据社会资源

  种种权力潜规则的存在,让高素质者能否顺利向上流动是“不确定”的;我们的社会远没有营造出一个不同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机制,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远没有形成。目前,大学生就业率为80%,不少人处于就业不稳定状态,这意味着“蚁族”群体将有扩大的趋势。官二代、富二代可以“拼爹”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穷二代却只能感觉命运不济,这无疑是不正常的。

  一个社会阶层固化的社会,人们通过自身努力难以改变自身命运,只会加大社会各阶层的对立,于社会的和谐可谓害莫大焉。尤为可悲的是,贫困家庭因贫困的代际传递而产生穷X代现象,令贫困家庭子女陷于“贫困陷阱”不能自拔。就社会来说,这种一成不变的社会阶层固化现象,何尝不是文明社会一道急需消弭的伤疤?(大众网)

自动化和全球化导致中层的“空心化”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后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的特征不是对受教育者需求猛增,而是中层的“空心化”:中层工作被智能机器所消灭,而高层工作增长缓慢。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学者则认为,计算机时代自动化所产生的主要后果不是蓝领工作的消失,而是所有工作都将变成一种 例行公事。美国大学生们曾经所做的工作如今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转移到海外。虽然像泥瓦匠和卡车司机这样的工作无法转移到海外,但是计算机程序员这样的工作还 是可以在海外完成。这就意味着受过高等教育并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

警惕思想上的“杀伤性武器”

“读书无用论”是一个伪命题

  未来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具备丰厚的知识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一个不好好读书的人,或着不想去读书的人,是很难锻造这方面能力的。一个人的成长,如果不与读书相伴,他所失去的不仅仅是他手中的那份工作,更将失去他立足社会的根本,读书,不仅让他获取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让他懂得 如何在社会中扮演好属于自己的那个角色。

  “读书无用论”,永远都只是一个伪命题,不管是在战乱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一些名人的人生经历,都在告诉这个时代的我们,读书,是一门永远都不可放弃的人生必修课。晚清重臣曾国藩,戎马一生,在金戈铁马之时,也依然是手不释卷,一生只为读书为第一要务。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在极其艰难的“文革”时期,在牛棚中,把一本本国学名著和一摞摞古典书籍都一一看完。(来源:长沙晚报)

知识落差过大影响整体社会的长期稳定

  中国农村的贫困,收入贫困只是表征,其中还包括人力贫困与知识贫困。让农民承受过重负担去供孩子到城里念“难以致用”的高等教育,倒不如直接击中目标,到农村去发展与其环境配合的高等教育,把精英留在农村学以致用,或许那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城乡人民知识落差过大,会直接影响整体社会的长期稳定,也影响整个中国国民素质水平的提高。

  对“后悔”上大学与新“读书无用论”不加以正视,后果很严重。作为担负着培养人才重任的大学,作为国家人才战略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教育,理应从“后悔”上大学与新“读书无用论”的社会现象中“清醒”过来,反思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大学精神,反思大学教育的得失。同时, 整个社会也应从中反思如何使用人才、选拔人才,给大学生提供用武之地。

开放程度和受教育程度越低的社会,反智主义越容易成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一般来讲,我们不能反没有的东西,而是反那些过分的东西。因此,越是知识分子,越需要反智,反智反而会让他迷失在知识里的人性复归。如果让没有知识的“草根”反智,他如果反的是知识,他将永远做“草根”;他如果反的是知识分子,他必须投入一场政治运动,否则,他的反智毫无意义。

  因此,美国社会可以反智,因为它是一个高度开放,高度教育化的社会,反智第一不会形成固定的官方意识形态,或暴烈的革命意识形态,第二不会妨碍人们受教育。当前的中国,则要警惕反智主义。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没有完全普及,像盲山那样的远离现代生活的村庄还在愚昧中挣扎,许多失学儿童还在渴望回到课堂,我们的政治体制还没有开放到可以随机吸纳各种社会思潮……这种情况下的反智主义,无异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会把更多的人滞留在初级劳动水平上,会诱发社会对立,激化社会矛盾,会把个别事件和零散的不满情绪汇聚为社会群体意识,这对于处于脆弱平衡状态中的改革社会来说,是抱薪救火,而不是普降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