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发布 > 民兵预备役人员国防教育 > 正文

寓军于民:预备役部队特有优势发挥好了吗?

作者:陈广生 何美林 2017-04-20 来源:中国军网 浏览次数:

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对于预备役部队来说,应发挥寓军于民的特有优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不断推进部队创新发展。

以军民融合助推预备役部队建设

借地方科技资源推进信息化建设

各级要不断强化主体意识和有为思想,依托地方雄厚的科技资源,借梯攀高,借势而上,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预备役部队实战能力。

一是搞好潜力调查,强化直接动员参战能力。在加强作战需求论证的基础上,对预编区域内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密集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计算机、微电子、移动通信、信息网络等特种行业的数、质量分布情况进行普查摸底,建立资源共享综合数据库,作为快速动员潜力储备。按照军民兼容、平战一体的要求,研究制定战时科技动员预案,切实把社会散布型、先进型的力量,变成集约型、储备型的力量,确保一旦需要,随征即用,实现国防潜力迅速向实战能力转换。

二是搞好引进嫁接,打造部队信息化基础平台。近年来,各级紧贴作战需要,本着顶层设计、打牢基础、量力而行、分步建设的原则,初步构建起了部队信息化训练指挥平台。今后,为适应部队信息化建设和未来作战需要,应对一些军民通用的先进技术和装备,搞好互融嫁接,做到为我所用。适时对现有网络系统和终端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科技含量,丰富拓展功能,力争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三是搞好联合研发,突破作战指挥关键技术。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作战指挥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预备役部队应着眼信息作战的现实需求,充分借助地方强大的科研力量优势,深入开展军地共同研发、联合攻关。紧紧抓住作战指挥的关键环节和难点课题,下大力加强指挥控制网、情报预警网、火控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有力促进军事斗争准备取得实质性进展。

借地方人才资源强化官兵素质

实现预备役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必须把人才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现役自主培养、预任为我所用”的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其一,编进来用,瞄准前沿储备人才。牢固树立“科学编组出战斗力”“向科学纳才要战斗力”的思想,采取行业辐射、跨区抽编、择优选编的办法,坚持与高新企业对接,与科研单位对接,与大专院校对接,直接瞄准“前沿”引进部队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改善部队人才结构,优化预备役军官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二,协作中育,拓展渠道培养人才。在充分发挥军队院校育才主渠道作用,积极选送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现役干部入学深造的同时,要拓展人才培养的视野和渠道,依托地方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以委培、代培和联合办班、开设夜校等形式,抓好官兵在职学习,努力形成高层次、宽领域、多渠道培养人才的新格局。

其三,岗位上练,立足实践锻炼人才。针对预备役部队干部实际情况,围绕“精一门、通两门、懂三门”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岗位练兵,强化各级各类干部能力素质。结合部队教育训练、快速动员演练、实弹射击考核、作战演习等大项任务和重大活动,组织现役和预备役军官在实践中摔打锻炼,练指挥、练协同、练作风,不断增长才干和实际本领。

借地方保障资源增强发展活力

实施军地双重领导、联合保障制度,是预备役部队的优势所在,也是推进部队建设发展的活力所在。充分发挥军地保障优势,应优化服务、提高效益,着力解决部队发展的“瓶颈”问题,走开一条社会化保障、开放式发展、集约型建设的路子。

首先,要理顺关系,纳入总体规划。积极协调地方党委、政府,按照上级有关要求,明确对预备役部队的保障责任,健全和完善现行保障机制,不断挖掘军地潜力,提高综合保障能力。积极协调地方党委、政府,把各种战场设施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由地方保障的各项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对预备役部队建设的投入,满足部队建设发展的基本需求。

其次,要建章立制,完善政策法规。坚持从部队建设需要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加大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地方性立法力度。要增强法规制度的操作性和约束力,体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对保障重点、责任区分、标准要求,拿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做到宏观上有政策,执行中有规定,落实上有标准,避免工作的随意性,使部队各项保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再次,要加强监督,规范约束机制。对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和保障部队的经费物资,要进行归口管理、专项管理,严格落实军地联合审计监督。要明确经费投向,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保障战备训练、完善基础设施中,用到部队建设急需上,切实发挥经费使用的最大效益,为推动预备役部队质量建设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