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情播报 > 舆情播报 > 正文

军校“重器”

作者:殷建宇、闫腾飞 2016-04-21 来源:中国空军网 浏览次数:

他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一路追赶从不停歇,炼金之火,化不了他满眼的执着;他沉浸在教书育人之海,创新学习授人以渔,学习之书,阅不尽他满脑的智慧;他坚守在部队保障前沿,讲解实例妙语连珠,挥汗之雨,流不空他满怀的热情;他奔走在法律援助之路,听取咨询答疑解惑,疾书之笔,写不完他满肩的责任;他伫立在操场深冬雪地,锤炼精兵一丝不苟,寒啸之风,吹不动他满脸的坚毅……

他们都是空军勤务学院的资深教授,始终坚守精神高地从不动摇,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桃李满天下比名利双收分量更重。他们是军之脊梁,更是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他们托举起军队未来的希望,更照亮了我们的强军之路!

费逸伟:科技创新的“尖兵”


“重器”名片

现任空军勤务学院航空油料工程全军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空军级专家,专业技术三级,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美国马里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入选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当选全军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全军院校“2110工程”学科评议专家等。荣获全军院校育才奖“金奖”2次、“银奖”1次;军队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5项,国家和国防发明专利授权13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重器”所在,剑指何方

高一时考入河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后成为国防科技大学的一名技术教官;30岁从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回到学院教书育人;40岁时,桃李遍天下,科研结硕果……费逸伟教授的人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让我们无不心生敬畏。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这是费教授常说的一句话。2003年,费逸伟获批国家教育部下达的轻质燃料油蒸发损耗控制技术研究任务。这一技术是世界性的难题,全世界每年约有1.2亿吨燃油被蒸发损耗。作为课题组组长,他临危受命,倍感责任之重大。从此,他每天都关注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动态,频繁穿梭于部队和科研院所,白天搞研究,晚上查资料,数千次的反复实验,一连数天通宵达旦对他而言早已习以为常。

苦心人天不负,十年砺剑,最终费逸伟采用“软浮顶”蒸发损耗抑制理念,达到了减少燃油损耗的效果,这一巨大地技术突破,每年为国家省下了巨额的国防经费。2012年,该项研究成果获得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如今的费教授,依旧执笔三尺讲台,他说:“我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军校教员,科研成果要反馈于课堂,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教书育人,这是我的使命所在。”

致敬:受命之日,寝不安席,您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十年砺剑,利刃出鞘,您的成就震惊中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31载军旅生涯,您上对得起国家,下无愧于学员。您是科研“尖兵”,更是国之“脊梁”。

朱富进:学习之海的“渡舟人”


“重器”名片

现任空军勤务学院军事教育和教学评估研究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中国军事教育》编委、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空军院校教学基本功优秀青年教员、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全军优秀教师等称号获得者。现为空军院校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成员,学院教学督导组组长。2002年荣立三等功1次。

“重器”所在,剑指何方

中学时他立志成为教师,三次高考失利未曾气馁,终圆了名校梦;毕业后,他以满腔热血矢志军营。三十年来,他始终奋战于教学科研一线,在化学教育、院校教育训练等领域独树一帜。他的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教好书,育好人,当好学习的“引路人”,让学员学有所成,在部队得以建功立业,在人生道路上绽放光芒。

在空军勤务学院,每当谈到朱富进教授,大家都会想到《学习学》这门课程。《学习学》作为其在全军首创的一门选修课程,没有教材,也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数百页的手稿,倾注了他数十年的心血,因为他深知引导学员培养出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新性的思维在信息化的当今尤为重要与紧迫,这也成了他十余年前开设《学习学》这门选修课程的初衷。《学习学》在学院里影响逐渐扩大,从罕有人知到无人不知。正是朱教授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学习学》这门选修课也成了众多学员的“必修课”,也使得“学习”的真谛得以一代代传承下去。

课上他激情洋溢,但鲜有人知他两年前因心肌梗塞做过心脏支架手术,在病床上还坚持用小本子记录着学习心得。大家都劝他多休息,别把身体给累垮了。朱教授却语重心长说:“三根金属支架撑起心脏,执着讲台最后一秒,这是我的使命,也是学习学的一部分。”

致敬:三根金属支架撑起的心脏,那么炽热,那么坚毅;那方三尺讲台,您从青丝站到头顶零星白发,为学员开启了一扇窗。您的心中自有一片蔚蓝无际海洋,任学员遨游,在那里不曾有人迷航。您与学员总以战友相称,而在我们学员的心中,您不仅仅是学习的引路人,更是精神的领路人。朱教授请接受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胡连桃:航空四站的“神医”


“重器”名片

现任空军勤务学院航空四站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航空四站专业学科带头人、空军高层次人才。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银奖,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一类津贴,3次获提前晋级奖励,2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是我军航空四站专业领域公认的专家,陆、海、空三军的业务机关、院校和部队前后上百次邀请他去举办学术讲座、主持项目鉴定、聘为首席专家或顾问,为部队解决了30多个技术难题。

“重器”所在,剑指何方

20岁时,在农村锻炼入党后走入军营,军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开始了教学科研生涯;30岁时,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回到学院,坚定了专业发展、踏实勤恳的教书育人事业;40岁时,教学与科研见到硕果,辛勤耕耘有了收获;50岁时,桃李芬芳慰心灵,未近夕阳惜时光,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是胡连桃教授军旅生涯的真实写照,如今的胡教授已年近六十,两鬓斑白,功勋卓越的他却依旧奋战于教学与科研一线,他说,这是他一生的战位!

作为空军航空四站领域的王牌专家,胡连桃瞄准未来信息化战场对四站专业保障需求,从教37年来,跑机场、走工厂、上高原、下连队,足迹踏遍了100多个场站和军工企业,为新型航空四站装备助产催生,先后攻克一系列军事关键技术难题和新型武器装备科研项目,催生空军飞行保障的“第二春”。

在部队,他是名副其实的四站“神医”。数年来他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其主持研发的“大型飞机气源起动装备,整体技术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现已批量装备部队,彻底解决了大型飞机起动保障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在教学上,胡教授一丝不苟。四站实践操作课大都在室外,夏天40摄氏度的高温,在烈日炎炎下,他为学员演示装备的操作,一讲就是两个小时,汗把迷彩服都给湿透了,他却来不及喝上一口水。他的“忘我”精神让学员无不为之动容,他的敬业奉献精神无不让学员肃然起敬。

致敬:面对大海,我们选择了征服;面对蓝天,我们选择了挑战。您不安现状,立志为中国空军长志气;您苦心钻研,用四十余载的时光为国“争气”,让大型飞机气源起动保障技术“中国制造”。科研室里,有您专注的背影;学员面前,有您耐心的讲解。您用不屈的脊梁,撑起了空军保障的一片天地。

周远明:法律尊严的“捍卫者”


“重器”名片

现任空军勤务学院基础部政治工作教研室副教授。2009年荣获全军育才奖银奖。被聘为空军第七届职员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政工系列副主任委员;学院专业技术干部考评专家组成员。1998年取得司法部颁发的律师资格证,2007年取得总政司法局颁发的律师职业证书,受聘担任空后法律顾问处兼职律师。主持空军级课题立项申报、方案论证和组织实施6项、院任职培训教育教学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17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主编参编空军职业大学、学院教材教辅5部。2004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

“重器”所在,剑指何方

他毕业于山东大学,随即弃笔从戎,特招入伍,成为一名军校教员。从教20余年,他一心一意向法,孜孜不倦教法,不辞劳苦普法,勇担正义维法。他不是专业的律师,却是法律殿堂的“领路人”,公道正派的“捍卫者”。他就是空军勤务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副教授周远明。在他的眼里,官兵的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在他的心中,传播法治信仰,守住公道正派的底线,是他应尽的责任与使命。

自教研室法律咨询中心成立15年来,周教授便扎根于此,15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十余年间,他到驻地部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义务法律宣讲近百次,先后帮助学院解决法律纠纷20余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元,此外还帮助解答官兵涉法问题不计其数,帮助地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无偿提供法律援助。一组组数据的背后,倾注了周教授太多的心血。

走进他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满满的法律书籍摞起来近半米高。一有休息时间他都一头扎于书堆,在节假日还无偿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称他为“活雷锋”。他每次都不好意思地说:“我哪是什么雷锋啊,叫我‘微尘’还挺合适。”

此外作为一名法律教员,周教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在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将驻地监狱开辟为“法学教学实践基地”,还组织学员到法院参加旁听,增强学员对司法程序的直观认识,一批批学员从周教授的手上从最初的“法盲”,成长为说起法律头头是道的“小法官”、“小律师”。

致敬:二十余载军旅征程路,您在法律一线耕耘,用法律的尺规度量方圆,呕心教书育人,不曾停歇。您以一颗普世之心,手握公道正派之剑,刻下不朽的“法治信仰”。您传播法律的“火种”,一批批学员在您的带领下,薪火相传,已成燎原之势。

杨威:军事训练的“先锋”


“重器”名片

现任空军勤务学院基础部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副教授,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军队院校军事基础素质联合考核专家库成员,中国军事教育学会会员,篮球一级裁判员。院优秀教员,全军教书育人“银奖”获得者,荣立三等功1次。近5年来,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院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奖2项,主持国家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重器”所在,剑指何方

作为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体育界的天之骄子,杨威教授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军旅梦,他披上戎装,在军事体育、训练领域默默躬耕了近30年。他将在大学学到的专业体育知识应用到军事训练中,把竞技体育中的模块性训练、功能性训练、激活性恢复训练等理念和方法引入到体能训练上。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战争对于军人的体能训练要求提高了,多年教学生涯让杨威教授领悟到体能训练必须与军事装备与战备理论相结合,经过他日夜冥思苦想,终于创新并形成了训练理论体系,并参与了地方部队和特警支队的联教联训,成果显著,得到了一致好评,科学的组训方法也在部队广泛推广。

杨教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军事训练说到底还是人占主导地位,再先进的训练方法,你不练也没用。”所以他对学员的态度训练场上和训练场下判若两人。在场上,对那些偷懒的学员来说他是“大魔头”,在场下,他又变成了关爱学员的慈师良友。

在杨威教授办公室桌子的角落里有个本子,熟悉他的人可能都知道,那是他记录学员体能状况和伤病状况的本子。学习要因材施教,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和一笔笔红圈圈,都是他每次训练之余总结的宝贵经验。杨威教授也正是通过这种精确到个人的方法,来履行他为人师的责任的。

致敬:训练场上,您把学员当“敌人”,不练到筋疲力尽不罢休;训练场下,您把学员当“亲人”,用心良苦人人皆知。您带头“冲锋”,休训结合,钻研方法提高效率。您用铁血手段磨练精兵,训练得当造就人才。您用伟岸的身躯做支柱,为军事训练保驾护航。